平台团队

校级
位置: 首页 > 平台团队 > 校级 > 正文

校级科研团队

作者:   时间:2024-11-11   点击数:

航空工业废液污染控制与再利用创新团队

航空工业废液污染控制与再利用创新团队依托我校航化品废液处理与新材料开发平台,基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背景下,聚焦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行业航化品废液污染领域和航化品功能材料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开展特种行业废液污染治理功能新材料、绿色航化品、工艺优化、环保设备研发、太阳能光伏(PV/T)系统应用、节能减排等技术研究,实现大气、污水、土壤等污染物控制和节能减排设备开发与应用,打造一支具有特色的航空特种废液处理和绿色航化品研发创新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陕西航空产业绿色发展,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

团队成员共有12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有7人,博士研究生7人,有海外学习经历1人。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在研究方向上呈现多学科特点,实现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能源动力工程、有机化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市级及横向项目4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取得了一批行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发《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先进操作法一等奖》、陕西延长石油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石化科技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取得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得到行业推广和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

(1)航空工业废液处理技术与新材料开发;

(2)航空零部件生产、飞机拆装维修企业产生复杂组成废水处理;

(3)特种废液减量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液回用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4)油气田含油污水处理、硫化氢气体检测与脱硫技术开发;

(5)低碳环保污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开发;

(6)高盐高硬度矿井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7)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开发与设计


多模态异构信息的智能感知处理创新团队

团队针对运载体多模态运行过程中,异构特征间因耦合现象而引发的感知困难,开展研究工作。分析多模态异构数据间的耦合机理,建立提取与检测模型;考虑复杂环境的影响,开展智能识别方法的研究;针对实际需求,研制多模态异构信息的智能感知系统。所研究成果,可用于航空机电系统中的多耦合参数感知、飞行器运动系统的多模态控制状态提取以及协同系统中的异构数据处理等领域。着眼于运载体多模态运行下复杂系统的感知问题,而形成的研究团队。

目前,团队建设和发展势头良好,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与EI检索40余篇,获取发明专利30余件,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到款600余万元,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飞机强度测试所、航空计算所等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合作项目,围绕核心研究方向,获批建设“飞行器多模态异构信息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成了集教、研、产为一体的科研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

(1)多模态异构信息的提取与检测研究

(2)复杂环境下异构特征的智能识别

(3)基于人工智能的感知系统实现


航空材料表界面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依托学校吸波材料与隐身技术研究室,围绕陕西省航空产业以及新材料发展,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计划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聚焦材料的表/界面结构及效能前沿基础问题开展理论研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卡脖子难题进行工程化,在武器载体吸波材料改性研究、储能材料表/界面构效关系、合金材料表/界涂层结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等方面培育和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服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队伍。

航空材料表界面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陕西省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旨在提升航空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为陕西省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航空材料表界面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前沿,也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研究方向:

高性能武器载体吸波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研究

储能材料表/界面构效关系研究

合金材料表面涂层设计及制备技术研究


物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科技创新团队

本团队目前主要基于特种泵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西安航空学院计算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挪威科技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本团队近年来掌握了相关领域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协议与应用、移动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取得初步成果。团队带头人自200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2017年10月将以前积累的工作出版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一书中。团队主要成员已在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专著1部。本团队通过学校、企业、研究所联合这种产学研并重的体制,不断强化和整合资源,利用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条件,积极开展与相关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不断吸纳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先进技术和方法,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并重,消化吸收各种不同先进技术并将其重新整合起来,促进自主创新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本团队的合理化建设,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争取更多的科研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反过来加强和改善教学效果,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示范实践能力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科技团队成员自身得到了发展,也为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航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

航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是2022年西安航空学院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航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团队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瞄准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和航空行业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展航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相关研究。团队成员共有9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有8人,中级职称1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人,有海外学习经历1人。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论文奖1项、其他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主要研究方向:

航空文化理论研究

航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航空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航空液压元件可靠性与优化设计团队

研究团队拥有旋涡泵综合测试实验台、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台、液压马达试验台、液压综合检测实验台等实验设备,团队有教师10余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实验师7人,其中80%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依托特种泵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液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并与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二一〇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创新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

航空极端液压系统

核心液压基础件优化

液压元件摩擦界面润滑





上一条:校级科研平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二环259号

邮编:710077 电话:029-84258597

Copyright © 西安航空学院  陕ICP备11002504号-2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